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From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to ‘Geolegal Orders’: Possible Future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撰稿人:羅于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比較公法與國際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Malcolm Jorgensen博士,於1111日首次蒞臨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應本系黃詩婷助理教授之邀,以From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to “Geolegal Orders”: Possible Future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為題發表專題演講。Jorgensen博士長年深耕國際法與國際關係研究,此次演講以近年備受關注的「地緣法律秩序」Geolegal Orders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脈絡與未來走向,並提出多項發人深省的觀察與評論。

Jorgensen博士首先將演講重點放在國際法律秩序的重新塑造。在中國國際影響力急速上升的背景下,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受到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亦隨之動盪與變化,此一局勢對國際法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各國在理解、解釋與適用國際法時,往往受到其國內制度架構與政治文化的影響,因而引發關於國際法是否仍具備「國際性」的討論。國際法在國際政治的運作中,亦經常被各國視為是策略性工具,此一現象從「俄烏戰爭」與「南海爭議」等事件中即可清楚觀察,其凸顯國際法在地緣政治角力中所扮演的複雜角色。然而,此等政治化的運用,亦使原本支撐國際法體系的共同原則逐漸動搖,甚至呈現走向瓦解的趨勢。

在此等背景及地緣經濟(Geoeconomics)議題日益受到關注之下,遂逐漸形成所謂的「地緣法律秩序」(Geolegal Orders)。此概念強調,國際法的理解、適用與運作正愈來愈受到地緣戰略(Geostrategy)力量的形塑,而地緣法律(Geolegality)、地緣政治(Geopolitics)與地緣經濟(Geoeconomics)三者,亦可視為彼此緊密連動、共同構成地緣戰略分析框架的重要面向。在美中關係急速緊張的情勢下,地緣法律秩序的變遷愈加凸顯。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自冷戰以來所主導的國際規範架構構成挑戰,使國際法逐漸成為兩國角逐的工具,並引發對「霸權主義」是否正在重塑國際秩序的討論。

隨著中國、俄羅斯及印度等所謂「文明國家」倡議,應以文明為核心建構多國國際秩序(MIO),文明主義逐漸成為挑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新視角。學者指出,文明主義是一種反霸權意識形態,主張不同文明擁有自身價值觀與制度優先性,應形成多中心、平衡的地緣法律秩序。中國更將此理念具體化,於政策與法規中強調文明平等、互相包容,並以歷史文化訴求鞏固在南海、新疆與台灣等地的合法性;美國在川普執政時期亦強化該理論,將西方文明作為國家優越性象徵,並在國際政策中以文明為正當化手段。由此可見,文明主義不僅是對自由主義霸權的替代方案,也正在重塑國際秩序中「合法性」的定義,凸顯地緣政治與法律規範的複雜交織。

綜上所述,由於國際經濟法是國際法律秩序的重要面向,其內容與運作會隨地緣戰略與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調整。在各國對國際法的理解與應用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國家彼此競相塑造的「霸權合法性」(hegemonic legitimacy)將進一步影響其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國際經濟法的未來發展,將取決於各國在地緣戰略力量與國際法律秩序的意識形態之間,是否能夠找到新的平衡點。

    此次演講中,Jorgensen博士以深入且精闢的解析,使與會者得以從國際法與地緣法律秩序的專業視角,重新審視美中競逐及霸權合法性議題背後的法律基礎與國際影響。其所帶來之演講內容,不僅使與會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國際法律秩序與地緣政治力量間的密切互動,亦啟發大家思考未來國際經濟法及全球秩序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變化,深具意義與省思。


Top